成功案例
您的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我想救人却找不到一台除颤仪”

发表时间 : 2024-01-09 15:23:53  来源 :   浏览 : 1

  如果一个人倒在面前,普通人能想到的最快急救办法,大概是拨打120,但对于医护人员和受过紧急救援培训的人员来说,第一反应可能会想直接救人。

  最近笔者跟从事医护行业的朋友聊到加班这一个话题,不可避免说到频上头条的猝死新闻。 作为医护行业 从业者 , 在 室外看到有人突然倒地 ,明明能救 却苦于无医疗 器械可 用, 不免让他们在着 急之余生出埋怨 。

  “我想救人,却找不到一台AED”,这是朋友此前遇到这一种情况,却只能拨打急救电话时心里的感慨。

  地铁站、飞机上、高铁途中, 近几年, 慢慢的变多中青年猝死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而平日貌似健康的人突然离世,原因 绝大多数都是 心源性死亡, 通常表现 为: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导致,症状发生至死亡往往1小时之内,4~6分钟抢救不力,人就会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这些意外87%发生在医院外, 高压、高强度运动、肥胖、不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等都是原因。

  面对院外室颤,最有效的抢救方法就是AED电击除颤, 但现实是,很多城市未能在公共场所配备足够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不仅是AED,从意识普及再到政策导向,以AED为代表的医疗设施,在中国的推广仍然谈不上快。

  如果你是在一线城市的地铁站,大概率能找到AED等医疗器械设备,但其他城市的地铁站却大量不足。而即便是一线城市,公共场所的AED配备数量,也还远远不够。

  不谈AED,一些更加昂贵的医疗设施,在三四线城市或者更加偏远的县级市,可能一个市都找不到几台,比如ECMO、高端X光机以及一些手术相关的精密仪器。

  医院内的医疗器械,是救人的稻草;室外的医疗器械,同样如此。 配 备相应器材并组织培训,是跟消防演练一样重要的 事情,事关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其中,中低端仪器因为准入门槛低、市场需求量大,行业发展看起来“ 欣欣向荣”;相较之下,一些高端医疗设施的研发生产,囿于门槛、经费、研发能力等种种因素,甚至“ 无人问津”。

  就拿高端医疗器械——ECMO(体外膜肺氧合,也称改良版的“人工心肺机”)为例。

  ECMO能够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 新冠疫情肆虐期间,ECMO就帮助不少重症病人延长了生命。

  作为高端医疗器械的一种,ECMO造价昂贵,一台设备价格就达到了165万元,能够移动的ECMO更贵,达到300万元一台。

  不仅是造价昂贵,ECMO的运行成本也很高,开机成本就需要7万左右。民间常用“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来形容ECMO技术的使用。

  还是以ECMO为例,目前我国ECMO设备主要由LivaNova、迈柯唯和美敦力三家供应。受技术门槛等多种因素影响,之前国内暂无企业能生产。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美敦力决定对离心泵血液控制监测系统产品做一级召回,其中涉及在中国生产(或进口中国)的数量有263台。

  动脉网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全国ECMO机器数量仅500台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美敦力本次召回涉及了国内近半ECMO设备。

  医疗器械的一级召回意味着该机器可能会危及病人生命健康,但缺少了这些机器,又意味着病人的需求难以满足。

  把选择权交在别人手上,就难免被动。国内 机器均为进口,又无国产替代可用,被召回设备的医院,只能“开天窗”。

  援引《证券时报》采访,「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支撑下,国产器械技术一直在升级,不少领域国产器械产品质量媲美进口。但在PET-CT、软镜、硬镜等具极高技术壁垒的产品领域,国产化率仍不足10%,具有极大提升空间。」

  整个医药板块呈现向好趋势,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不足,难以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医疗器械行业前景广阔,甚至有望成为生物医疗板块的“明日之星”。

  就在上周五(10月14日),永盈基金公司旗下医疗器械ETF突然放量,冲到涨停。同样是上周五,博时基金旗下专注港股医疗器械ETF,从低位大涨7%。

  A股医药板块62只个股涨幅超10%,相关医药主题基金集体上涨,百余只基金单日涨幅超7%。市场活跃,板块交易频繁,机构资金开始铺开,医疗板块被纷纷看好。

  援引《证券时报》消息:「申万宏源证券前瞻今年三季度业绩时指出,以医疗设施为代表的医疗新基建板块,预计在第三季度将延续此前中高速成长趋势。国金证券多次重申“医疗板块下半年打个翻身仗”的观点。

  券商中国记者从基金半年报中发现,十大重仓股为新能源公司的基金中,不少产品的隐形持仓股配置了医疗器械公司。」

  在9月7日召开的国常会,确定了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卫健委也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施。

  根据迈瑞医疗于10月10日发布的《2022年9月22日-10月1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截至目前,全国已上报超过2000亿元的医疗设备贷款需求”。

  太平洋证券觉得,政府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施,是国内医疗新基建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内医疗设施企业的重大机遇。

  据开源证券研报统计,财政贴息贷款,预计释放数千亿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医疗设施生产制造的相关上市公司,均有望在短期内受益。

  此外,本次贴息贷款使用方向范围广、涉及细致划分领域多,涉及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施购置,从高校到医院,再到医药研发等中小微企业均有覆盖。

  政策利好有望给医疗器械行业带来短期增长,但三林以为,不单单是短期,事实上,回顾过往十年,这一行业从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成长性, 在整个大医药行业中也属于上游。

  《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们国家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006年还是434亿元,到2021年增长接近至9640亿元,翻了十倍多。

  预计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710亿元,同比增长21.47%。

  行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市场的繁荣,也代表着更多公司正在进入这个行业,这其中不仅有老牌巨头,还有很多新兴创业公司。

  2020年,A股87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行业总营收达到2073.91亿,同比增长约60%,净利润564.51亿元,同比增长约160%。

  一方面,作为关键性的“新基建”,医疗器械很像芯片,有国产替代的需要;且相较于同一大类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的研发 周期短,投资风险比药品行业也相对小一些。

  另一方面,医改之后,国家开始限制药品收入占比。当医院不能过多地依靠卖药赚钱,也给了医疗器械更大的市场。

  根据动脉网参考《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数据后测算,当年我国三级公立医院检验科市场总量大约为2231亿元人民币,检查费约占医院医疗收入的10.3%。

  公立医院之外,独立医学检验机构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大概占到了我国医学检验市场的2.07%,和美国市场的35%相比,还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跟监测相关的医疗器械产业,自然也将受益。

  对于投资者来说,医疗器械是一个算不得很新、成长潜力却不错的赛道,这个潜力已有体现。

  就在去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研发的国产ECMO设备,已经成功研制,第一台设备率先进入临床,并成功救治两名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

  就在本月初,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集成膜式氧合器”获NMPA批准上市,将进一步打破国外垄断。

  冀ICP备20210147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