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您的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微重视】八路军一二九师廉政故事汇之自己着手打窑洞

发表时间 : 2024-04-14 11:42:36  来源 :   浏览 : 1

  黄镇(1909—1989),乳名百知,又叫佩寰,学名士元,安徽桐城(今枞阳)人。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冀豫军区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0年6月,随一二九师政治部进驻涉县常乐村。1940年12月移驻涉县王堡村。

  1940年12月5日,一二九师司令部由涉县常乐村迁到赤岸村,政治部进驻距赤岸村只要三里路的王堡村。王堡村是一个只要百十户人家的村子,政治部机关人员、家族等上百号人都挤在老乡家里,住宅一会儿严重起来,给老乡日子带来许多不方便。由于抗战局势严重,没时间处理这一个问题。

  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在望,局势好转,一二九师政治部主任兼太行军区副政委黄镇与副主任袁子钦招集各部门开会,说:“咱们要学习延安精神,不能给大众找麻烦,房子不行住,自己着手打窑洞。”

  王堡村南有条山谷,沟口西岸山坡上有座龙王庙,当地叫龙王庙坡,坡前有一溜南北走向的土崖,如果能在这里打窑洞,政治部干部战士住宿和作业的困难就处理了。所以就请从延安调到政治部捍卫部作业的邵锋先和村里的老乡作辅导,规划图画。1944 年头,政治部组成工程指挥部,采纳半响劳作半响作业的方法,开端施工。一传闻打窑洞,政治部的干部战士劳作热心十分高涨,当即着手预备东西,来到龙王庙坡前,如火如荼地干起来。土崖前人头攒动,干部战士们有的抡镢刨土,有的挥锨铲土装车,有的推独轮车,有的用箩头担,黄镇和袁子钦正副主任都参加劳作。

  看到部队打窑洞,村里的乡亲们也来帮助,干活儿不能白干,但凡来参加打窑洞的,都要分给他们黑豆作为酬劳。这让许多冬闲没事,家里没吃没喝的老乡有了粮食吃。部队、大众一同劳作,一同日子,亲如一家。

  挖窑洞挖出来的土,悉数运到清漳河滨。这里有大片石河滩,用石头砌成堰,界成方,垫上土,修成地步。虽然冰天雪地,但整个王堡村一片热腾。

  通过几个月劳作,依山就势,由低向高,分三组打出了 24座窑洞,有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之说,每口窑洞都有四米多宽,四米多高,深达五六米,行工时预留门窗。窑洞冬暖夏凉,环境清净,部队就搬进窑洞开端作业。

  王堡村由所以政治部所在地,常常举行各种会议,也常有文艺团体表演,但都是在露天的打麦场上进行,碰上雨雪气候,就必须改期。黄镇就想,如果能建一座礼堂,该有多好。他把这个主意给我们一说,就得到我们的支撑。所以就把规划行工的使命交给了一二九师部属的前锋剧团的导演股长巩廓如。

  巩廓如从会里村请来一位懂建房的老木匠,又让规划了漳南大渠的张峰工程师当技术顾问,由前锋剧团管剧务的曹欣规划出礼堂的图纸,老木匠根据图纸做出结构图,经黄镇审看后,开端开工。

  王堡村的干部传闻政治部建礼堂,不光派出劳力帮助,还从村里找来5根大梁,奉献出来。整个工程由巩廓如和曹欣指挥,所用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村里的老匠人。黄镇常常来工地参加劳作,查看质量和工程进度,还专门拿出部分钱,给村里的老匠人发工资。

  大礼堂建成后,内部的梁檩都涂成淡黄色,四面的墙上还用染料做成精巧的斑纹,十分美观。

  在王堡村日子和战役的年月里,黄镇与当地大众患难与共。在清漳河滨除了新修地步 50多亩外,还筑起一道长长的护堤。修漳南大渠时,他也参加劳作。在村边建起猪圈,从赞皇县买来 50多头猪来养。春节的时分,部队都吃上了猪肉,他的夫人朱霖都要盛上一碗菜,送给村里的房东。

  至今,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建造的大礼堂仍保存无缺,原政治部自给自足打窑洞的故事仍在传扬。

  八路军不管走到哪里,都和当地大众友爱地浑然一体。一二九师政治部进驻王堡村后,抗战局势严重,没时间处理住宅问题,机关人员和家族住在老乡家里,给老乡带来诸多不方便。抗战局势稍有好转,黄镇和袁子钦两位领导就召唤机关作业人员学习延安精神,自己着手打窑洞。干部战士齐着手,对前来帮助的大众则给予酬劳。不只建了窑洞,还建了大礼堂。在战火纷飞的困难年月里,虽然物质匮乏,日子艰苦,但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军民之间,官兵之间,相互信任,友爱坦白,体现出了令人鼓舞的气势和生气勃勃的精神风貌。

  冀ICP备2021014762号-2